时间: 2025-05-02 00:2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8:03
复姓:指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氏,与单姓(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相对。在**,复姓较为少见,常见的复姓有欧阳、司马、上官、诸葛等。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复姓常用于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水浒传》中的公孙胜等。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提及复姓时,人们可能会因其稀有性而多加注意,有时也会用作话题。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复姓的研究涉及姓氏的起源、分布和变迁等。
同义词:双姓(指两个字的姓氏)
反义词:单姓(指一个字的姓氏)
复姓的起源多样,有的源自古代的官职(如司马、司徒),有的源自地名(如东方、西门),有的则是由两个单姓合并而成(如诸葛)。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复姓逐渐减少,而一些则保留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姓氏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历史。复姓因其独特性和历史渊源,常被视为有特殊背景或高贵血统的象征。
复姓往往给人一种古典、高雅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名人或贵族。在现代,虽然这种联想有所减弱,但复姓仍能激发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好奇。
在个人经历中,遇到复姓的人可能会因其姓氏的独特性而印象深刻,有时也会引发对姓氏背后故事的探究。
在创作中,复姓可以用来赋予角色一种特殊的身份或背景,增加故事的深度和丰富性。例如,在小说中,一个名叫诸葛明的角色可能被设定为智谋过人的策略家。
复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听觉上则因其少见而显得独特。在设计或艺术创作中,复姓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是复合姓氏,如日本的“佐藤”、“田中”等,虽然不如**的复姓那样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但也体现了姓氏的复合性。
复姓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复姓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1.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2.
【姓】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生,生亦声。本义:标志家族系统的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姓,人所生也。 、 《春秋·隐公八年》。按,神农母居姜水,黄帝母居姬水,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故从女生。-左氏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 《后汉书·张衡传》-世为著姓。 、 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组词】
姓族、 姓字、 姓系、 姓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