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0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07:37
词汇“常卖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方言性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常卖铺”指的是经常出售某些商品的店铺,即那些商品种类固定、经常性销售的商店。
“常卖铺”的字面意思是指那些经常性销售特定商品的店铺。这种店铺可能因为长期销售某些商品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在文学作品中,“常卖铺”可能用来描绘一个具有历史感或地方特色的场景,如老街上的传统杂货店。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用来指代那些经常性销售日常用品的店铺。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日常用语或文学描述。
“常卖铺”这个词汇可能源自于**古代的商业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在一些地区保留了下来,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太常用。
在**的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或小城镇,常卖铺可能仍然存在,它们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记忆和文化情感。
提到“常卖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亲切的社区氛围,以及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小店铺。
在我的家乡,有一家常卖铺,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里,卖着各种日常用品,每次回家我都会去那里买点东西,感觉就像回到了童年。
在诗歌中,可以将“常卖铺”作为一个意象,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老街的常卖铺,
岁月在这里悄悄停留,
每一次光顾,
都是对过往的温柔回眸。
想象一家常卖铺的场景,可能会有木质的货架,摆放着各种商品,老板娘热情的招呼声,以及顾客们熟悉的交谈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店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日本的“駄菓子屋”(dagashiya),指的是卖廉价零食的小店,它们在社区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常卖铺”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对于理解特定地区的商业文化和社区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卖】
(会意。小篆字形。从出,从买。将收进的财物卖出。本义:以货物换钱。与“买”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曰:“出物货曰‘卖’,购取曰‘买’,祗一声之轻重。与物美曰‘好’,好之曰‘好’,物丑曰‘恶’,恶之曰‘恶’同例。窃谓‘买、卖’本是一字,后以其声异,故从‘出’以别之。”-卖,出物货也。 、 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 明·刘基《卖柑者言》-有卖果者。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 、 晁错《论贵粟疏》-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组词】
卖炭得钱;出卖、 卖动、 卖缺、 卖冰、 卖婆、 卖婚、 卖爵、 卖货、 卖春、 卖契、 卖妻鬻子、 卖文
3.
【铺】
商店。俗作“铺”。
【引证】
《韵会》-铺,贾肆也。 、 《正字通》-铺,俗作舖。
【组词】
饭铺;杂货铺;当铺;铺家、 铺席、 铺行、 铺舍、 匠人铺、 铁匠铺
驿站。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现多用于地名。
【引证】
《元史·兵志四》-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
【组词】
铺司、 铺兵、 铺舍、 铺马、 铺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