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5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57:37
词汇“常坚冰”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因此它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专业领域中出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常坚冰”字面意思是指经常保持坚硬的冰。这里的“常”表示经常或持续的状态,“坚”表示坚固或硬度,“冰”则是指水在低温下凝结的固体状态。
由于“常坚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可能出现在描述极端气候、冰川学或某些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冰的坚固性和持久性。
由于“常坚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较少。可能是由“常”和“坚冰”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以强调冰的持久性和坚固性。
在某些文化中,冰可能象征着纯洁、坚韧或死亡。例如,在北欧神话中,冰与寒冷的气候和冰川有关,可能与坚韧和生存的象征联系在一起。
“常坚冰”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坚韧和持久。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由于“常坚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较少。可能在一些科学考察或探险活动中有所涉及。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常坚冰”来描绘寒冷而坚韧的景象:
在北极的荒原上,
常坚冰覆盖着大地,
见证了岁月的无情,
却依然坚韧不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冰原,冰层坚硬而光滑。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冷冽而悠扬的旋律,如风笛或钢琴曲,来增强“常坚冰”带来的寒冷和宁静感。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冰的坚固性和持久性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使用“permanent ice”或“perennial ic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常坚冰”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语境和领域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增强对特定主题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坚】
(会意。从臤(qiān),从土。“臤”,金文象以手拉“臣”(屈服的奴隶)。从“土”,表示土质坚硬。本义:泥土坚硬)。
同本义。泛指坚硬;结实。
【引证】
《说文》-坚,刚也。 、 《广雅》-坚,坚土也。 、 《九章算术·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 、 《韩非子·五蠹》-铠甲不坚。 、 《战国策·燕策》-剑坚,故不可立拔。(剑坚,剑插得紧。) 、 《孟子·公孙丑下》-非不坚利。 、 《史记·陈涉世家》-披坚执锐。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
【组词】
坚瓠、 坚冰、 坚顽、 坚确、 坚滑、 坚润
3.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