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6:51
“怪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某人的行为或事情的结果而感到不满或责怪。它通常表达了一种因为不理解或不接受某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怪怨”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人物之间存在误解或冲突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直接和情绪化,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怪怨”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互动中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同义词中,“责怪”更侧重于指出错误,而“埋怨”和“抱怨”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持续的不满情绪。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怪怨”相反的态度,即理解和接受。
“怪怨”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中。
在**文化中,“怪怨”常常与面子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相关联。在社会交往中,适度的“怪怨”可能被视为一种表达不满的正常方式,但过度的“怪怨”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
“怪怨”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种压抑和不满的情绪,它可能源于对某人或某事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朋友没有履行承诺而感到怪怨。这种情绪最终通过沟通和理解得到了缓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怪怨”:
月光下的怪怨,
如夜风轻拂过湖面,
涟漪无声,心事重重。
视觉上,“怪怨”可能让我联想到阴沉的天空或皱眉的面孔。听觉上,它可能与低沉的叹息或不满的嘟囔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怪怨”可以对应于“blame”或“complain”,但这些词汇在语义上可能没有“怪怨”那么强烈的情感色彩。
“怪怨”是一个表达不满和责怪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情绪。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适当使用“怪怨”是非常重要的。
1.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