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8:04
“灾时”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发生灾害或灾难的时期。它通常用来描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或人为灾难(如战争、事故等)发生的时间段。
在不同的语境下,“灾时”的使用有所不同:
“灾时”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灾”和“时”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灾”指的是自然或人为的祸害,“时”指的是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灾时”可能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灾难被视为神灵的惩罚或自然界的警示。在社会层面,灾时往往考验一个社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团结精神。
“灾时”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紧迫和危机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助和需要迅速行动的场景。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面对真实灾害时的行为和决策。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经历过灾害,可能会对“灾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例如,亲历地震的人可能会对灾时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有更具体的记忆和体会。
在诗歌中,可以将“灾时”融入到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中,如:
灾时,大地颤抖, 生命在裂缝中挣扎。 但愿,每一次震动, 都能唤醒人心的善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灾时的场景,如被洪水淹没的街道、倒塌的建筑物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报声、救援人员的呼喊声等。
在不同语言中,“灾时”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可能会用“disaster time”或“cr**** perio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灾时”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应对和反思。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灾害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