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2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9:45
“博学鸿词”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博学”和“鸿词”两个词组成。其中,“博学”指的是学识渊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鸿词”则指的是宏伟、深奥的言辞或文章。因此,“博学鸿词”整体上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言辞宏伟、深奥。
在文学语境中,“博学鸿词”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或作者的文笔深邃、内容丰富。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学识或表达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学术界或教育界,这个词组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或学者。
同义词:
反义词:
“博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而“鸿词”则多见于古代文人的诗文中,用以形容文章的宏伟和深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逐渐结合成一个成语,用以形容学识和言辞的双重优秀。
在**传统文化中,博学和文采被视为士人的重要品质。因此,“博学鸿词”在古代文人中尤为推崇,常用来形容那些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卓越文采的文人。
这个词组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感觉,常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学者或文人,他们的学识和文采被后人所敬仰。
在学术交流或写作中,我常会用“博学鸿词”来形容那些学识渊博、文笔深邃的学者或文章,以此表达我对他们学识和文采的敬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博学鸿词映古卷,
墨香溢满书斋间。
智慧如星辰璀璨,
言辞如江河绵延。
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四周堆满了书籍,他正专注地书写着深奥的文章。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典音乐,如古筝或古琴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rudite and eloquent”,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且能言善辩。
“博学鸿词”这个词组不仅是对学识和文采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深度和韵味,增强表达的文化底蕴。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鸿】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引证】
《说文》-鸿,鹄也。 、 《易·渐》-鸿渐于干。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组词】
鸿冥、 鸿飞、 鸿爪、 鸿渐、 鸿嗷
4.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