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2:49
恍然自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突然间感到自己失去了方向或目标,形容人在某一瞬间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突发**、重大变化或心理冲击时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恍然自失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经历重大变故或情感冲击后的心理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个人经历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心理状态或反应。
同义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心神不定 反义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心无旁骛
恍然自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心理状态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心理反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恍然自失** 反映了人们对于心理状态的关注和理解。在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的反应。
恍然自失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迷茫的。它让人联想到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的无助感,以及在重大变故后的心理冲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恍然自失,不知道该选择哪条道路,这种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心海波澜起,
恍然自失间,
星辰指引路。
恍然自失 可以联想到夜晚的星空,人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缓慢、沉重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ost in a daze" 或 "in a state of shock",它们在描述人在面对突发**时的反应上有相似之处。
恍然自失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心理状态的关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作梦吗?’
看朱子六十后长进不多之语,~,呜呼,日月逝矣,不可得而追矣。
1.
【恍】
(形声。从心,況省声。字本作怳,亦作慌.本义:狂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怳,狂之貌。 、 《广雅·释诂四》-怳,狂也。 、 《楚辞·少司命》-临风怳兮浩歌。
【组词】
恍恍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