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0:26
恐后无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后面没有证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做某事时担心将来无法证明自己的行为或决定是正确的,或者担心将来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在文学作品中,恐后无凭 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在做出重大决定时的犹豫和担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尤其是在需要留下证据或记录的情况下。在法律或商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特别相关,因为这些领域经常需要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决策或行动。
恐后无凭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证据和记录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法律或商业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未来的担忧。
在传统文化中,证据和记录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恐后无凭** 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在做任何重要决策时,都需要考虑到未来的证明和辩护。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谨慎和担忧。它让我联想到在做出重要决策时需要考虑周全,以免将来后悔或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合同上签字的情况,那时我确实感到了恐后无凭的压力,担心将来可能会因为合同条款的问题而产生纠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恐后无凭心自忧,
白纸黑字难回头。
一念之间成定局,
未来风雨谁预谋?
在视觉上,恐后无凭 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辩论,律师们拿着文件和证据进行辩护。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对话和录音机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fear of having no proof" 或 "worry about lacking evidence",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
恐后无凭 这个成语强调了证据和记录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做任何重要决策时都要考虑到未来的证明和辩护。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未来的担忧和谨慎。
孩儿春郎,年方七岁,胸前一点朱砂记,情愿卖与拈各千户为儿,恐后无凭,立此文书为照。
我们~,还是签订正式的合同吧。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凭】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恁,依也。 、 《三国演义》-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 、 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组词】
凭几、 凭肩、 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