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7:27
词汇“廛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廛人”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居住在廛里的人。在古代,“廛”指的是市集中的店铺或仓库,因此“廛人”可以理解为在市集或商业区居住或工作的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廛人”可能出现在描述市井生活、商业活动或城市风貌的语境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城市规划等领域时可能会被提及。
“廛”字最早见于《周礼》,原指市集中的店铺。随着时间的推移,“廛人”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
在古代**,廛人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对于现代人来说,“廛人”可能带来一种古朴、繁华的联想,让人想起古代市集的热闹和商人的忙碌。
由于“廛人”是一个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古代汉语或研究古代社会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廛人”来营造古代市集的氛围,如:“廛人熙攘,货殖如山,一派繁华景象。”
想象一幅古代市集的画面,人们熙熙攘攘,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些都可以与“廛人”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廛人”的词汇,但类似的商业活动和市集生活是普遍存在的。
“廛人”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词汇,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语言的演变。在学*古代汉语和历史文化时,这个词汇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1.
【廛】
(会意。从广里八土。本义: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八者,别也。在里曰廛,在野曰庐。-廛,二亩半一家之居也。 、 《周礼·廛人》注》-廛,民居区域之称。 、 《孟子·滕文公上》-愿受一廛而为氓。 、 清·洪亮吉《治平篇》-闲廛未尽居也。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