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9 01:2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9 01:23:25
词汇“偷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字面意思,“偷”通常指未经允许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俗”则指普遍的、流行的或低俗的事物。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偷俗”可能指的是未经允许采用或模仿流行的、普遍的或低俗的行为或风格。
由于“偷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偷”和“俗”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社会行为或文化现象。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偷俗”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盲目追求流行文化而忽视个人独特性的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文化中尤为常见,他们可能通过模仿流行偶像来寻求社会认同。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有人试图通过模仿流行文化来获得认可,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偷俗”作为一个主题,探讨人们在追求社会认同时可能失去的个人独特性。
由于“偷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或概念,用来描述类似的社会行为或文化现象。
“偷俗”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文化模仿和社会认同的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