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4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46:40
“水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环境因水分过多而变得潮湿。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湿润”或“潮湿”的状态。
在文学中,“水湿”可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湿润之美,如“清晨的露水湿了草地”。在口语中,可能用来描述天气或环境,如“今天雨下得很大,地面都水湿了”。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建筑,可能用来描述土壤或材料的湿度。
同义词中,“湿润”强调水分适中,“潮湿”强调水分过多,“浸湿”强调完全被水覆盖。反义词中,“干燥”强调缺乏水分,“干爽”强调清爽无水分,“干涸”强调水分完全消失。
“水湿”由“水”和“湿”两个字组成,其中“水”指液体的水,“湿”指潮湿的状态。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基本含义。
在**文化中,“水湿”可能与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等有关。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土壤的水湿程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水湿”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新、自然的感觉,也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特别是当水湿导致物品损坏或环境不适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衣物被雨水湿透的情况,这时我们会说“衣服都水湿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水湿的花瓣轻吻着晨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水湿的草地,露珠闪烁;结合音乐,可以想象雨滴落在水面的声音,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
在英语中,“水湿”可以对应为“wet”,用法相似,但文化背景和情感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水湿”是一个描述水分过多状态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