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5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52:50
北伐战争是指192年至1928年间,国民党在的领导下,为了统一**,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场战争的目标是消灭北洋军阀,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民政府。
在历史学领域,“北伐战争”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这一特定历史。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愿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讨论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同义词:国民革命、统一战争 反义词:分裂战争、内战
“北伐”一词源自*古代,意指向北方出兵征伐。在现代,这个词被用来特指192年至1928年的军事行动。
北伐战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提到北伐战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牺牲以及国家统一的艰难历程。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于和平与团结的向往。
在学*和研究近代史时,我深刻理解到北伐战争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象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北伐的号角,唤醒沉睡的河山,铁蹄踏破旧日的梦,迎来新生的曙光。”
想象一幅画面: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前进,背景音乐是激昂的军号声,这可以很好地传达北伐战争的氛围和情感。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统一战争也有发生,如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都体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共同主题。
北伐战争是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它不仅改变了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民的民族意识。了解这一历史,对于理解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