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1:42
“啼啼哭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连续不断地哭泣。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哭泣的声音或状态,强调哭泣的连续性和频繁性。
在文学作品中,“啼啼哭哭”常用来描绘悲伤或不幸的场景,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小孩子或某些人的哭泣行为,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或不耐烦的语气。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心理学或儿童教育等相关领域。
“啼啼哭哭”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简单,由“啼”和“哭”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哭泣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哭泣通常与悲伤、失落或痛苦联系在一起。因此,“啼啼哭哭”这个词汇在描述这些情感状态时非常有效。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度表达情感或无法控制情绪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悲伤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安慰和关怀的人,以及在困难时刻人们可能表现出的脆弱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个小朋友在游乐园里因为迷路而啼啼哭哭,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汇所传达的情感强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唯有窗外的风声和屋内的啼啼哭哭,交织成一首悲伤的夜曲。”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雨中哭泣的画面,雨水和泪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连续不断的哭泣声,可能是小孩子的哭声,也可能是成年人的呜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bbing”或“weeping”,但这些词汇没有“啼啼哭哭”那种连续不断的哭泣的强烈感觉。
“啼啼哭哭”这个词汇在描述连续不断的哭泣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哭泣的行为,还传达了情感的强度和持续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悲伤和痛苦的情感状态。
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20回:“俺女儿金莲时常想起了他,就要~。”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3.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
4.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