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3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36:39
啸鸣: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啸”通常指动物(尤其是鸟类)发出的长而尖锐的声音,或者是风吹过狭窄通道时发出的类似声音;“鸣”则指发出声音,尤其是指鸟类的叫声。结合起来,“啸鸣”通常描述一种尖锐、悠长的声音,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风声、鸟鸣,也可以是人为制造的声音,如哨声、乐器声。
“啸”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吹口哨的声音,后来扩展到自然界的声音。“鸣”字则更早,源自鸟类的叫声。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特定声音的词汇“啸鸣”。
在**文化中,“啸鸣”有时被赋予诗意和哲理,如古代文人常以风声、鸟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啸鸣”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悠长的感觉,可能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或孤独,也可能联想到某种警示或召唤。
在徒步旅行中,我曾在山谷中听到风的啸鸣,那种声音让我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闪烁,山谷中风的啸鸣,如同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千年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山谷,风穿过狭窄的峡谷,发出悠长的啸鸣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模拟风声的音乐,增强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owl”或“whistle”,但这些词更具体,不像“啸鸣”那样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
“啸鸣”这个词在描述声音时非常有力,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和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啸】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啸,吹声也。 、 《诗·召南·江有汜》-其嘨也歌。 、 《礼记·内则》-不嘨不指。 、 《封氏闻见记》-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俯仰啸歌。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倚修木而啸。
【组词】
啸傲林泉、 啸吟、 啸指
2.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