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1:59
词汇“啼呼”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啼”和“呼”。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啼呼”字面意思是指大声哭泣或呼喊。其中,“啼”通常指动物或人的哭泣声,而“呼”则指大声呼喊或叫唤。结合起来,“啼呼”描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通常是在悲伤、痛苦或紧急情况下发出的声音。
“啼”字古已有之,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鸟兽的叫声。“呼”字同样古老,意为大声叫唤。两者结合成“啼呼”,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
在**文化中,“啼呼”常常与悲伤、痛苦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情感表达的一种传统认知。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出现在描述灾难、悲剧或重大变故的语境中。
“啼呼”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痛苦和无助。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中不幸**的共鸣和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啼呼”这个词,但在观看电影、阅读文学作品或经历某些情感强烈的时刻时,可能会感受到这个词所传达的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黯淡,风中传来远方的啼呼,是失落的灵魂在呼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il”或“cry out”,虽然它们在情感强度和具体含义上与“啼呼”有所不同,但都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表达。
“啼呼”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引证】
《说文》(外息,指呼气)-呼,外息也。 、 《书·大传》-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 《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
【组词】
呼哈、 呼噏、 呼息、 呼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