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3:47
啼唱: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鸟类或其他动物发出的有节奏的、类似歌唱的声音。在文学中,它也可能用来比喻人类悲伤或哀怨的哭泣声,尤其是那种带有旋律感的哭泣。
“啼唱”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啼”(哭泣或叫声)和“唱”(歌唱)组合而成。在古代文学中,它常被用来形容鸟类的叫声,后来也扩展到比喻人类的情感表达。
在**文化中,鸟类的啼唱常被赋予吉祥或不祥的象征意义。例如,杜鹃的啼唱常与离别和哀愁联系在一起,而喜鹊的啼唱则被认为是好兆头。
“啼唱”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哀愁的混合。它让我联想到清晨的鸟鸣,以及那些在悲伤中寻找慰藉的时刻。
在我小时候,我常常在乡村的清晨听到鸟儿的啼唱,那是一种纯净而美妙的声音,让我感到一天的开始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啼唱”:
晨曦微露,鸟儿啼唱,
唤醒了沉睡的林间小径。
每一声啼唱,都是自然的诗篇,
在寂静中,编织着生命的旋律。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鸟儿在枝头啼唱。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hirp”或“sing”,但它们没有“啼唱”那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鸟类的叫声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啼唱”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也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深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表达情感。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唱】
(形声。从口,昌声。“唱”字经传以“倡”为之。本义:领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唱,导也。 、 《左传·昭公十六年》注-取其唱予和女。 、 《荀子·乐论》-唱和有应。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组词】
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