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1:10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地点位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标志着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的战略攻势的终结,也是整个二战局势的转折点。
在不同的语境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可能被用来: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词源于苏联时期的命名,斯大林格勒是该城市的名称,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城市名称已改为伏尔加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历史**的名称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视为民族英雄主义和抵抗外敌的象征。在全球范围内,它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冷战格局。
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牺牲以及战略的重要性。它激发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我的历史学*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它帮助我理解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
英雄的灵魂永不消亡,
他们的血染红了伏尔加河,
铸就了胜利的辉煌。
观看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电影或纪录片,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历史的沉重。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Battle of Stalingrad”,德语中的“Schlacht von Stalingrad”,都指代同一场战役,但其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一个历史*,不仅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和和平的价值,是历史学和反思的重要课题。
1.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2.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3.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4. 【格】
5. 【勒】
6.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7.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