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3:40
斯巴达(Sparta)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的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科尼亚地区。斯巴达以其军事化社会和严格的纪律而闻名,是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之一,尤其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
“斯巴达”一词源自希腊语“Σπάρτη”(Spárti),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明时期。在古希腊语中,斯巴达是拉科尼亚地区的一个城邦,后来成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之一。
斯巴达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军事化著称,其公民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社会结构以军事为核心。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是寡头政治,由两个国王共同执政,辅以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
“斯巴达”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严苛的纪律和无畏的勇气。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自我挑战和超越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斯巴达”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极端的训练或挑战,例如,“我参加的那个马拉松训练营简直是斯巴达式的。”
诗歌: 斯巴达的勇士,铁血的魂, 在战场上,无畏的身。 严苛的训练,铸就的钢, 历史的篇章,永流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斯巴达战士的坚毅面孔和铠甲;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斯巴达的坚韧和勇气。
在不同文化中,“斯巴达”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其对应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城邦,但可以用“铁军”或“铁血”来形容类似的军事化社会。
“斯巴达”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希腊的一个城邦,更象征了一种坚韧、勇气和纪律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这些积极的价值观念。
1.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