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7:21
来踪去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来去的踪迹”,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踪或事物的变化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轨迹,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活动、**的发展或者事物的变迁。
在文学作品中,来踪去迹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神秘或不可捉摸,如侦探小说中对嫌疑人的追踪。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踪不定或难以捉摸。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历史学中,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或历史**的发展轨迹。
来踪去迹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人的行踪,还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
在文化中,来踪去迹 常常与神秘、不可预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风水学中的“龙脉”,或者历史上的神秘人物。它反映了人对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关注。
来踪去迹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神秘和探索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侦探小说中的情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
在我的生活中,来踪去迹 这个词汇曾用于描述一个朋友的行踪不定,他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让人难以捉摸。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行,来踪去迹, 星辰指引,迷途知返。
来踪去迹 让我联想到夜晚的星空和寂静的森林,以及那些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声音和影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rail" 或 "footprint",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具体的痕迹,而不是连续的动态轨迹。
来踪去迹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描述了人的行踪,还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现象。
文武衙门都瞧了,来踪去迹也看了,尸也验了。
袁伯珍问明了他的~,才晓得他也是维新一派的人。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踪】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同本义。
【引证】
李白《谒老君庙》-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宋·苏轼《石钟山记》-访其遗踪。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 《广东军务记》-胆寒潜踪。
【组词】
踪尘、 踪绪、 踪响、 踪辙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