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0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03:52
“来轸方遒”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来、轸、方、遒。字面意思是指车辆(轸)正朝着某个方向(方)强劲(遒)地前进。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正在以强大的力量和势头向前发展或推进。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或是某个**的推进力量。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可能会用来描述某种趋势或变革的强劲动力。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来轸方遒”更强调方向性和强劲的动力,而“势如破竹”等则更多强调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阻挡。
“来轸方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对车辆行进的描述演变而来。在古代文献中,车辆常被用来比喻国家、社会或历史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各种强劲的发展趋势。
在文化中,车辆常被视为权力和进步的象征。因此,“来轸方遒”这个成语在描述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时尤为贴切。它体现了人对进步和发展的积极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断前进、不断超越的动态画面,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描述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势头时使用过“来轸方遒”这个成语,它很好地表达了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和不可阻挡的势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时代的列车,来轸方遒, 穿越风雨,驶向光明的前头。”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辆强劲的列车在铁轨上疾驰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列车行驶时的轰鸣声,象征着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ving forward with full force”或“advancing with great momentum”,虽然不如“来轸方遒”那样富有诗意和形象性,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强劲前进的意味。
“来轸方遒”这个成语在描述强劲的发展趋势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富有形象性,还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往车虽折,而来轸方遒。
则政府自必一秉夙诚,力图斡济,~,泯棼何极!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轸】
(形声。从车。本义: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轸,车后横木也。 、 《考工记·舆人》-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 、 《考工记图》-舆下四面材合而收舆谓之轸,亦谓之收,独以为舆后横者,失其传也。
3.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4.
【遒】
(形声。从辵(chuò),酋(qiú)声。本义:迫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遒,迫也。 、 《楚辞·招魂》-遒相迫些。 、 《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组词】
遒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