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5:53
“拈花惹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轻轻地摘取花朵,触碰草叶。基本含义是指轻浮地挑逗异性,或者指不专一、到处留情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风流倜傥或者不专一的性格。在口语中,它可能带有贬义,用来批评某人的不忠或轻浮。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人际关系或心理学相关的话题。
同义词:风流倜傥、花心、不专一 反义词:专一、忠诚、老实
同义词“风流倜傥”更多指外表和举止上的潇洒,而“拈花惹草”则强调行为上的不专一。反义词“专一”和“忠诚”则完全相反,指对感情的坚定和忠实。
“拈花惹草”这个成语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显然与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代不专一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专一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拈花惹草”这个成语在社会中通常带有负面含义,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不忠和轻浮。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不尊重他人感情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有人因为拈花惹草而破坏了原本美好的关系,这让我更加重视忠诚和专一的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他拈花惹草,心不在焉,花儿也叹息。”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个男子在花园中轻浮地触碰花朵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浮的笑声或者不认真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 the field”或“womanizer”,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指不专一或到处留情的行为。
“拈花惹草”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用来描述不专一的行为。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常带有负面含义。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保持忠诚和专一。
三国志无过说些战伐,也不希咤,终少些团香弄玉,惹草粘花。
贾琏的女儿生病,他离开王熙凤独居,但寂寞难奈。突然想起酒头厨子多官的媳妇美貌无比、生性轻浮、拈花惹草,就打发小厮去与那娘子一说,她恰好也倾心于贾琏,于是贾琏就去相会,两人像干柴烈火一般热烈,从此勾搭上了
彩云生性本~。(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1.
【拈】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拈,揶也。 、 《广雅》-拈,持也。 、 《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女何蚩而三招子。 、 《三国演义》-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组词】
拈毫、 拈团儿、 拈撮、 拈周试晬、 拈酒
2.
【花】
同本义。
草木花的总称。
【引证】
《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百卉含蘤。 、 杜甫《北征》-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 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组词】
花洞、 花石纲、 花朝日、 花魂、 花相、 花酒、 花气、 花经、 花历、 花口
3.
【惹】
(形声。从心,若声。本义:招引)。
同本义。
【引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组词】
惹口面、 惹邪、 惹起、 惹口舌
4.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