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3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36:12
词汇“来下”在中文中是一个相对口语化的表达,通常用于邀请或指示某人到某个位置或进行某项活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来下”字面意思是指“过来一下”或“下来一下”。它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用来召唤某人或指示某人移动到说话者的位置。
“来下”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相对稳定。它是由“来”和“下”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来”表示移动向说话者,“下”表示从高处向低处移动。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和简洁的沟通方式。它反映了中文口语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惯。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亲切和随意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轻松和非正式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来下”来邀请朋友帮忙或指示家人做一些事情。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来下”来创造一种亲切的氛围,如: “春风拂面,花儿轻语, 来下,与我共赏这美好时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楼梯上向下招手,说“来下”;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快的旋律来配合这个词汇带来的轻松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e down”或“Come here”,但“来下”更具有中文特有的语境和文化色彩。
“来下”这个词汇在中文口语中非常实用,它简洁明了,能够有效地传达邀请或指示的意图。在学*中文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