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2:45
词汇“[丕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这个词汇。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基本定义。如果将其拆分为“丕”和“址”两个字,“丕”可以表示大、伟大,而“址”通常指地点或地址。结合来看,“丕址”可能指的是一个重要或伟大的地点。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如果存在,它可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献或专业领域中,指代某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点。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同义词:重要地点、历史遗址 反义词:普通地点、平凡之地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如果“丕址”存在,它可能与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相关,指代某个具有特殊意义或历史价值的地点。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或庄严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重要的历史**或文化遗产。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非常有限。如果遇到,可能是在阅读历史文献或参与考古活动时。
在诗歌中,可以尝试使用“丕址”来表达某个重要地点的庄严和历史意义:
在丕址之上,
历史的尘埃轻轻飘落,
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与历史遗址、考古发掘等场景相关,如古老的建筑、挖掘的声音等。
由于“丕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跨文化比较无从进行。
通过对“丕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常用词汇更为重要,但探索和理解非常用词汇也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丕】
(形声。从一,不声。本义: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丕,大也。 、 《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 、 《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 、 《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 、 《书·大诰》-弼我丕丕基。
【组词】
丕变、 丕训、 丕烈、 丕业、 丕绩、 丕显、 丕丕基
2.
【址】
(形声。从土,止声。字本从阜,止声。本义:地基,基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阯,基也。从阜,止声,或从土。 、 《汉书·郊祀志》。注:“阯者,山之基足。”-禅泰山下阯。 、 《汉书·太元大》-丰墙峭阯。 、 宋·苏轼《奖喻敕记》-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废祠之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