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7:02
三星堆遗址是指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距今约4500年至3000年,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该遗址因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而闻名,被认为是古蜀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专业领域,三星堆遗址通常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用来讨论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和技术水平。在文学和口语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古老而神秘的事物,或者在讨论文化遗产时提及。
三星堆遗址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因遗址附近有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形似三星排列,故得名。随着考古发现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该词汇在学术界和公众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对于理解古代文明,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的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公众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兴趣。
提及三星堆遗址,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神秘的古代文明、精美的艺术品和悠久的历史。这种联想往往带有敬畏和好奇的情感。
在参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时,我被那些精美的青铜面具和金杖深深吸引,感受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星堆遗址作为灵感来源,描绘其神秘和古老:
在三星堆的黄土之下, 沉睡的文明悄然苏醒, 青铜的面具,金色的权杖, 诉说着千年的秘密。
观看关于三星堆遗址的纪录片或图片,可以感受到其历史厚重感。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古风音乐来营造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古代遗址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如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等,它们都是各自文化中古老文明的象征。
三星堆遗址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考古地点,更是古蜀文明的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连接了历史、文化和艺术,激发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星】
(象形。从晶,生声。晶象形。本义:星星)。
同本义 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
【引证】
《说文》。按,散文则统谓之星,对文则五纬为星,二十八宿为辰。-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 《书·尧典》-日月星辰。 、 《书·洪范》。郑注:“星,五星也。”-四曰星辰。 、 《荀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炤。(炤:照耀)
【组词】
星筹、 星霜、 星桥、 星布、 星列
3.
【堆】
(象形。从土,隹(zhuī)声。本义:土堆)。
土墩,沙墩或水中聚集的礁石。
【引证】
《楚辞·疾世》-逾陇堆兮渡漠。 、 司马相如《上林赋》-激堆埼。 、 《尔雅·释水》注-呼水中沙堆为墠。
4.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5.
【址】
(形声。从土,止声。字本从阜,止声。本义:地基,基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阯,基也。从阜,止声,或从土。 、 《汉书·郊祀志》。注:“阯者,山之基足。”-禅泰山下阯。 、 《汉书·太元大》-丰墙峭阯。 、 宋·苏轼《奖喻敕记》-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废祠之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