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5:04
“[丕变]”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意指重大的变化或转变。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巨大的变化”或“根本性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丕变”常用来形容历史、社会或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深刻的社会变革。
“丕变”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丕”意为大或伟大,“变”即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如《尚书》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可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丕变”常与重大历史或社会变革相联系,如朝代更替、社会制度的重大改革等。它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变化的深刻认识。
“丕变”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深刻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重和人生的重大转折。在使用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敬畏、感慨或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不太常遇到需要使用“丕变”的场合,但在描述个人成长、职业转变或生活重大变化时,这个词汇可以提供一种庄重而深刻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世事丕变,唯有心中的那份执着,依旧如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历史变迁的画作,如古老的城墙与现代高楼并存,象征着社会的丕变。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史诗般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丕变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astic change”或“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它们在意义上与“丕变”相近,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丕变”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描述重大历史或社会变革时,它提供了一种深刻而庄重的表达方式。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是有帮助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地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文本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1.
【丕】
(形声。从一,不声。本义: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丕,大也。 、 《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 、 《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 、 《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 、 《书·大诰》-弼我丕丕基。
【组词】
丕变、 丕训、 丕烈、 丕业、 丕绩、 丕显、 丕丕基
2.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