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8:29
平时:指通常的、非特殊情况下的时间,即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时间段。
“平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平”和“时”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平”有平稳、常规的意思,“时”指时间。随着语言的发展,“平时”逐渐固定为表示日常时间的词汇。
在文化中,“平时”强调的是一种稳定和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特殊”相对,反映了人对和谐稳定生活的追求。
“平时”给人一种平静、规律的感觉,联想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家庭、工作、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平时”来规划我的时间,比如“我平时晚上会读书”。
诗歌:
平时的小径,
踏着晨露,
心随鸟鸣,
悠然自得。
在英语中,“平时”可以对应为“usually”或“regularly”,在不同文化中,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和描述方式有所不同。
“平时”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区分常规和特殊情况,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日常生活。通过对“平时”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重要性。
1.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