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1:2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1:26:43
“掉书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书袋掉落,书本散落一地。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说话或写作时,过分引用或堆砌书本知识,显得生硬、不自然,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思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会背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人。
“掉书袋”这个成语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与对知识应用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批评过度依赖书本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分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和创新,则被视为一种弊端。因此,“掉书袋”这个成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掉书袋”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只会背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人,给人一种死板、缺乏创新的感觉。
在学*和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同学或同事,他们在讨论问题时总是引用大量的理论和数据,但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这时,我就会想到“掉书袋”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创作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掉书袋”:
书卷气浓墨未干,
掉书袋里寻不见。
纸上谈兵终觉浅,
实践创新方为先。
在视觉上,“掉书袋”可以联想到一个书袋突然掉落,书本散落一地的场景,给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的感觉。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说话时不断引用书本知识的单调声音,缺乏生动和变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rot what one has read”或“regurgitate information”,用来形容那些只会重复书本内容而不会创新思考的人。
通过对“掉书袋”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应该避免过度依赖书本知识,而要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思维,使自己的表达更加自然、生动和有说服力。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要是一癖。
1.
【掉】
(形声。从手,卓声。本义:摇,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掉,摇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未折,尾大不掉。
【组词】
掉尾巴;掉荡、 掉眩、 掉擘、 掉舌、 掉嘴弄舌、 掉栗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袋】
(形声。从衣,代声。本义:有口的盛器,囊属。也指衣袋) 同本义。
【引证】
《南史·羊鸦仁传》-羊骨杂他骨,作五袋盛之。
【组词】
网袋;塑料袋;旅行袋;工具袋;子弹袋;烟叶袋;水泥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