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2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26:54
授首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交出头颅”,通常用来比喻投降或被处决。在古代,这个词常用于描述战败的将领或叛逆者被俘后,被迫或自愿交出自己的头颅,以示屈服或接受惩罚。
授首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营造一种悲壮或绝望的氛围,如在历史小说或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词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较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授首 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一历史**中的投降或处决行为。
授首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授”意为给予或交付,“首”指头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投降或被处决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授首** 是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行为,它不仅代表了个人命运的终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授首往往伴随着重大的历史转折。
授首 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牺牲。在使用这个词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英雄末路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授首 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从而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在诗歌中,授首 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授首于敌兮,英魂归天。
授首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画面,或者是古代戏剧中的悲壮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古代战争的号角声或战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交出生命”或“投降”,但授首 这个特定的表达方式在汉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授首 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也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学*汉语和理解历史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分析授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以及它在表达历史和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1.
【授】
(会意。从手,从受,受声。本义:给予;交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授”应是后起字。-授,予也。 、 《周礼·邻长》-则从而授之。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数也。”-献俘授馘。 、 《国语·鲁语》。注:“与也。”-今日必授。 、 《资治通鉴》-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组词】
授受、 授兵、 授官厅、 授玉、 授室、 授赏、 授简、 授以全权;授位、 授政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