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9:41
反对:指对某人、某事或某种观点持不同意见,表示不赞同或抵制。
“反对”一词源于汉语,由“反”和“对”两个字组成,表示与某事物相对立或不同意。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表述,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反对”。
在**文化中,“反对”常常与集体主义和个人服从集体的观念相对立。在社会变革时期,“反对”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反对”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意味着冲突和不同意。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争论、冲突或不和谐的场景。
在学生时代,我曾反对过一项不公平的校规,通过集体讨论和向校方提出建议,最终促成了规则的修改。
在诗歌中,“反对”可以用来表达坚定的立场:
在沉默的海洋中,我举起反对的旗帜,
不为风浪所动,坚守内心的真理。
在英语中,“反对”可以对应为“oppose”或“object”,在不同文化中,表达反对的方式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反对”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个人或集体的不同意见,也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之一。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反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关键。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