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6:55
“休惰”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休息和懒惰的结合。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应该工作或活动的时候选择休息或懒散,不愿意付出努力或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休惰”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某些行为就被认为是休惰的体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懒散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中,“休惰”可能被用来分析员工的动机和工作态度。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具体情境的使用,例如“懒惰”更直接,而“休惰”则带有一种选择性休息的意味。
“休惰”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休”意为停止或休息,“惰”意为懒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用来描述懒散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美德,而休惰则被看作是负面行为。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适当的休息被认为是必要的,但过度的休惰仍然不被社会所接受。
“休惰”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缺乏动力和效率低下相关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浪费时间或机会的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休惰而错失重要机会的情况,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持积极和勤奋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休惰”来描绘一个宁静而懒散的午后:
阳光洒在懒散的午后, 休惰的心随风轻轻摇曳。 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 不愿打扰这宁静的梦。
视觉上,“休惰”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角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听觉上,可能是轻柔的爵士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和懒散的氛围。
在英语中,“休惰”可以对应为“lethargy”或“idleness”,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强调缺乏活力和生产力。
通过对“休惰”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状态,还反映了社会对勤劳和效率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1.
【休】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休,息止也。 、 《尔雅》-休,息也。 、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 《五经文字》-休,象人息木阴。 、 《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诚上休陛下余光。 、 《诗·大雅·民劳》-汔可小休。 、 《礼记·月令》-毋休于都。 、 《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 、 唐·杜甫《兵车行》-未休关西卒。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 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 、 《资治通鉴·唐纪》-命士少休。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将士更休。 、 、 《聊斋志异》-既暮,休于旅舍。
【组词】
休日、 休舍、 休士、 休坐
2.
【惰】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惰,不敬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 、 宋·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组词】
惰傲、 惰慢、 惰肆、 惰骄、 惰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