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8:24
殆无孑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其中,“殆”表示几乎、差不多,“无”表示没有,“孑遗”指遗留、剩余。整个成语形容事物被彻底消灭或完全耗尽,没有任何残留。
该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该成语常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战争或历史变迁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该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失落感和荒凉感,让人联想到毁灭和终结。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该成语可能用于描述一次彻底的清理或消费行为,如“我把书架上的书都读完了,现在书架殆无孑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昔日繁华殆无孑遗,唯余风中残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战争摧毁的废墟,或者一片被大火烧过的荒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哀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hing left”或“completely destroyed”,但这些表达缺乏成语的文学韵味和历史深度。
殆无孑遗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地描述彻底的毁灭或耗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
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
至已丑为西兵所败,故境内残灭,~。
1.
【殆】
(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殆,危也。 、 《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 、 《书·秦誓》。传:“危殆。”-亦曰殆哉。 、 《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晋有三不殆。 、 《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兵殆于垂沙。 、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韩非子·三守》-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 《韩非子·扬权》-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 《韩非子·忠孝》-此二者,殆物也。
【组词】
殆危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孑】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缺右臂形。本义:缺少右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孑,无右臂也。
4.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