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2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9:33
拜堂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在教堂或庙宇中进行礼拜或仪式。在传统**文化中,“拜堂”特指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即新郎新娘在长辈或神明面前行礼,表示正式结为夫妻。
“拜堂”一词源于古代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特指婚礼中的仪式。在古代,拜堂通常在家族的祠堂或庙宇中进行,以示对祖先和神明的尊敬。
在*传统文化中,拜堂是婚礼的核心环节,象征着新人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与承诺。这一俗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拜堂”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神圣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传统婚礼的喜庆和祝福。它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参加传统婚礼时,拜堂仪式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不仅是婚礼的高潮,也是家族和社会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红烛高照,拜堂声中,两心相许,白首不离。”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庙宇中,新郎新娘身着传统服饰,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进行拜堂仪式,这一场景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仪式可能是婚礼中的“交换誓言”环节,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婚姻的承诺和尊重。
“拜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传统婚礼的文化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
1.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