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6:02
“望梅消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看着梅子来消除口渴。这个成语源自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其中记载了曹操带兵行军时,士兵口渴难耐,曹操便指着前方说有梅林,士兵们听到后口渴感减轻,继续前行。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望梅消渴”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困境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而不是实际的解决方案。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调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自我安慰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通过想象来缓解现实中的不适。
“望梅消渴”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空想和自我安慰的典型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与幻想之间关系的理解,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寻求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的人们试图通过想象来逃避现实,但最终还是需要面对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是采取实际行动。这时,“望梅消渴”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描述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望梅消渴梦一场,现实如刃割心肠。”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干旱的沙漠中,望着远处的梅树,口渴难耐,但梅树只是海市蜃楼。这样的画面能很好地体现“望梅消渴”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osing one's eyes to reality”或“living in a dream worl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逃避现实的意思。
“望梅消渴”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可能采取的逃避策略,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依赖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玉鱼花露自清凉,涓涓在郎腹。犹胜~,对文君眉蹙。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梅】
(形声。从木,每声。本义:楠木)。
同本义。
【引证】
《山海经·中山经》-其木多梅梓。 、 《诗·秦风·终南》-有条有梅。 、 《诗·陈风·墓门》。按,子青不可食。-墓门有梅。
3.
【消】
(形声。从水,肖声。本义:消除;消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消,尽也。 、 枚乘《七发》。注:“消,灭也。”-消息阴阳。 、 张衡《西京赋》。注:“消,散也。”-消雰埃于中宸。 、 《素问·皮部论》。注:“消,烁也。”-热多则筋弛骨消。 、 《孟子》-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 《三国志·魏志》-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 、 京剧《贵妃醉酒》-娘娘一肚子气没地方散去,借酒消愁。
【组词】
消索、 消炎、 消弭
4.
【渴】
(形声。从水,曷声。本义:水干 )。
口渴。
【引证】
《广韵》-渴,饥渴。 、 《诗·王风·言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小雅·采薇》-载饥载渴。 、 宋·苏轼《浣溪沙》-日高人渴漫思茶。
【组词】
好渴;当你渴的时候到罐子那里去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