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7:08
“望月”字面意思是指抬头观看月亮。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人们在夜晚仰望天空中的月亮,可能伴随着思念、感慨或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感。
“望月”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就有出现,如《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文学和日常语境中。
在文化中,“望月”常常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象征团圆和思念。此外,月亮在传统文化中还象征着美丽、温柔和永恒。
“望月”往往带有一种宁静和浪漫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个人经历中,有一次在中秋节的夜晚,与家人一起在阳台上望月,那种温馨和团圆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
夜幕低垂,星辰稀,
我独望月,思绪飞。
月光如水,洒满地,
心中情,随风起。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也常被赋予浪漫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如“moonlight”(月光)常用于形容浪漫的夜晚。
“望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