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6:44
“望洋惊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站在海边,远远地望着海洋,感到非常惊讶和敬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宏伟、壮丽或未知事物的深深敬畏和赞叹。
在文学作品中,“望洋惊叹”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如海洋、山脉等,表达人物内心的震撼和敬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任何宏大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感到惊讶。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海洋学等,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科学家或探险家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
“望洋惊叹”源自古代文人的游记和诗词,用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海洋,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宏伟的自然或人工景观。
在文化中,自然景观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因此,“望洋惊叹”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叹,也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开阔和敬畏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站在海边,面对无边无际的海洋,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在我的一次旅行中,当我站在长城的顶端,望着远处的山脉和云海,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望洋惊叹”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望洋惊叹,海天一色,心随波涛起伏,思绪如潮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广阔的海洋画面,海浪拍打着岸边,天空与海洋相连,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宏伟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增强这种宏大和敬畏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 awestruck by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或“stand in awe of the grandeu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望洋惊叹”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化理解。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洋】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同本义。
3.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4.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