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4:42
[刍议]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刍”和“议”。其中,“刍”字原意为割草,引申为草根、基层的意思;“议”字则表示讨论、商议。因此,“刍议”字面意思是指基层的讨论或草根的意见,通常用来形容非正式、非官方的意见或建议,强调其来自民间、基层的特点。
在不同的语境中,“刍议”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刍议”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出现在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刍议”强调的是来自基层、民间的声音,这与重视民意、民生的社会价值观相契合。在社会讨论中,鼓励基层意见的表达,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决策。
“刍议”一词给人以朴素、真诚的情感联想,它暗示了一种不加修饰、直接表达的态度。在使用该词汇时,人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谦逊和真诚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参与社区讨论或提出个人建议时使用“刍议”一词,以表达我的意见是基于个人观察和思考,而非权威或官方立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片土地上,
刍议如春风拂面,
草根的声音,
唤醒沉睡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乡村**或社区讨论的画面,人们围坐在一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轻柔的民谣或乡村音乐,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assroots opinion”或“layman's view”,都强调了来自基层、非专业的意见。
通过对“刍议”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其在表达基层意见和非正式建议方面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意见更加多元化和接地气。
1.
【刍】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 《周礼·太宰》-七曰刍粖之式。 、 《左传·昭公十三年》-淫刍荛者。 、 《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 、 《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
【组词】
刍牧
2.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