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2:38
“刎颈”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割断脖子,通常用来比喻极端的忠诚或深厚的友情,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这个词汇来源于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和牺牲。
在文学作品中,“刎颈”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刎颈之交”。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忠诚观念和人际关系。
“刎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极端的忠诚和友情。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牺牲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刎颈”这个词汇在描述友情和忠诚时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刎颈”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武士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忠诚和友情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刎颈”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愿意为朋友或家人做出巨大牺牲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的友情如刎颈之交,坚不可摧。”
结合古代武士的形象和战场上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刎颈”这个词汇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ood brother”或“sworn brother”,都强调了深厚的友情和忠诚。
“刎颈”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的忠诚和友情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激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忠诚和友情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刎】
(形声。从刀,勿声。本义:割脖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刎,刭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刘基《述志赋》-种霸越而灭吴兮,终刎颈于属镂。
【组词】
自刎、 刎脰
2.
【颈】
(形声。从刀,巠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颈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颈,头茎也。 、 《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 、 《荀子·彊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 、 《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 、 《韩非子·五蠹》-折颈而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颈血溅大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伸颈,侧目。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抚其颈曰。
【组词】
颈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