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37
词汇“教谏”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教”和“谏”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教谏”进行深入分析:
“教谏”字面意思是指教导和规劝。其中,“教”意味着传授知识、技能或道理,而“谏”则是指对上级或长辈提出忠告或批评,以期改进或避免错误。结合起来,“教谏”强调的是在教导的同时,给予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
“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手持鞭子教导儿童,后引申为传授知识。“谏”字则源于古代的谏官制度,指对君主或上级提出批评和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谏”逐渐成为一个复合词,强调在教导中的规劝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教谏”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和“仁”,即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对他人的关爱。在现代社会,这种理念仍然被认为是领导者或教育者应有的品质。
“教谏”一词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责任、关怀和智慧。它让人想到那些愿意指出错误并帮助他人成长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愿意对我们进行教谏的师长或朋友,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往往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教谏”来表达对某人的深刻影响:
春风化雨润心田,
教谏声中见真情。
指点迷津路自明,
感恩师长伴我行。
想象一位智者在书桌前,手持笔墨,对着年轻的弟子进行教谏,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沉稳的语调和书页翻动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dmonish”或“counsel”,它们也包含了教导和规劝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直接和坦率。
通过对“教谏”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不仅代表了知识和智慧的传递,还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教谏”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