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23
“亡命”这个词汇的基本含义是指逃亡、流亡,通常指因政治原因或犯罪而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或地区,以避免迫害或惩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不顾一切地冒险或拼命地做某事。
“亡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失去生命,后来引申为因逃避危险或责任而逃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因政治或法律原因而逃离的行为。
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因政治迫害而选择亡命,如宋代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亡命生涯的苦楚与无奈。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与政治异见者或犯罪分子的逃亡行为联系在一起。
“亡命”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孤独、危险和不确定性。它也可能引发对正义与非正义、自由与压迫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接触到“亡命”这一行为,但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可以感受到亡命者背后的复杂情感和艰难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将“亡命”融入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
在风中,我亡命天涯, 追寻那失落的自由之花。 每一滴汗水,每一声叹息, 都是对命运不屈的回答。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在荒凉的山路上行走,背景音乐是沉重而缓慢的旋律,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很好地传达“亡命”的孤独和艰辛。
在英语中,“亡命”可以对应为“fleeing for one's life”或“on the ru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含义都是关于逃离和生存的挣扎。
“亡命”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更揭示了人性中的勇气、无奈和抗争。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