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4:2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4:26:46
埙唱篪应: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埙(一种古代的陶制吹奏乐器)和篪(一种古代的竹制吹奏乐器)相互呼应,共同演奏。基本含义是指两者和谐地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合作和协调。
在文学作品中,埙唱篪应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或者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团队协作等,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来强调协作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埙唱篪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音乐文化,埙和篪都是古代的乐器,它们的配合象征着和谐与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泛指各种形式的协作和配合。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埙唱篪应**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和谐。它让我联想到团队合作中的默契,家庭生活中的和睦,以及社会交往中的融洽。这种和谐的氛围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有一次,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的项目,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默契配合,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埙唱篪应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春风拂面柳丝长,
埙唱篪应乐声扬。
和谐共奏天籁曲,
人间何处不芬芳。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宁静的竹林中,两位乐师分别吹奏着埙和篪,乐声悠扬,和谐共鸣。这种场景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唤起听觉上的愉悦感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armonious cooperation”或“working in conce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埙唱篪应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价值观,也适用于各种现代社会场景。它提醒我们在合作中寻求和谐,在协调中实现共赢。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合作与协调的理念。
公义顺而理和,埙唱篪应,璋判圭合,得于自然。
1.
【埙】
(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引证】
《说文》。字亦作塤。-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 、 《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埙箫管。 、 《礼记·月令》-调竽笙壎箎。 、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 《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如壎如箎。 、 《白虎通》-礼乐壎坎音也。 、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组词】
埙箎
2.
【唱】
(形声。从口,昌声。“唱”字经传以“倡”为之。本义:领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唱,导也。 、 《左传·昭公十六年》注-取其唱予和女。 、 《荀子·乐论》-唱和有应。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组词】
唱和
3.
【篪】
(形声。从竹,虒(sī)声。本义:古时候一种用竹管制成的乐器)。
泛指吹管乐器。
【引证】
《洛阳伽蓝记》-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