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9:47
外祟(wài su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外来的祸害或邪恶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它通常指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灾难或不幸,如鬼怪、邪灵等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祸害。
外祟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中国古代的迷信观念,认为外部的不祥之物或邪恶力量会导致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不仅仅局限于超自然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外祟与风水、阴阳五行等观念紧密相关。人们常常通过调整居住环境或进行某些仪式来驱除外祟,以保家宅平安。
外祟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未知的威胁和不可控的因素。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可能不再迷信,但这个词仍然能唤起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连续的不顺利或不幸,可能会用“外祟”来形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尽管这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解释而非实际的科学分析。
在创作中,可以将“外祟”融入到一个故事中,描述主人公如何面对和克服外来的邪恶力量,以此展现勇气和智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村庄夜晚的画面,阴森的树木和模糊的影子,营造出外祟的氛围。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神秘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evil eye”(邪眼)或“bad luck”(坏运气),它们都表达了外部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外祟这个词虽然源自古老的迷信,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描述外部因素对个人或集体造成的不利影响时。了解这个词的背景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祟】
(会意。从示,从出。示,与鬼神有关。表示鬼魅出来作怪。本义:鬼神制造的灾祸)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齐策》-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组词】
祸祟、 祟书、 祟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