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3:33
拯溺救焚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拯救溺水的人和扑灭燃烧的火。这个成语比喻紧急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或事物。它强调的是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挽救危局。
在文学作品中,拯溺救焚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他人或国家于危难之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帮助解决问题。在专业领域,如救援、消防等行业,这个成语更是常用,直接反映了这些职业的核心使命。
同义词:救死扶伤、救火拯溺、救急扶危 反义词:袖手旁观、坐视不理、见死不救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紧急性和救助对象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不作为或漠视的态度。
拯溺救焚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拯溺救焚**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英雄主义。它强调在他人或社会面临危机时,个人应该展现出勇气和责任感,积极参与救助。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因为它代表了无私和勇敢的行为。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救援人员和英雄人物。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我没有直接使用这个成语的经历,但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拯溺救焚的场景,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如同一道光,
拯溺救焚,不问归途。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到救援人员在洪水中救人的场景,或是消防员在火海中扑救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aving someone from drowning and extinguishing a fire",但这个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的简洁性和文化内涵上不如拯溺救焚丰富。
拯溺救焚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传递了勇气、责任和无私的价值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加深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臣恭守晋阳,驰心魏阙,被首濡足,拯溺救焚,大举义兵,式宁区宇。
足下试自思之,必有~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九)
1.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
2.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
3.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4.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