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2:24
“救民水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拯救人民,使其脱离困境,通常用于赞扬那些在灾难或危机中挺身而出,帮助他人的行为。
“救民水火”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英雄和领导者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强调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和帮助。
在中国文化中,“救民水火”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责任感,强调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困难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评价政治领导者的行为,特别是在灾难管理和社会救助方面。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团结互助。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勇气和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社区成员在自然灾害中互相帮助,这种行为让我深刻体会到“救民水火”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如星辰般闪耀,救民水火,温暖了无数心房。”
想象一幅画面:在暴风雨中,一群人团结一致,帮助受困的邻居。背景音乐可能是激昂的交响乐,传达出力量和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aving the day”或“rescuing people from the brink of disas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救民水火”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展现出同情心和责任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谡如此来,是要~,不想无民可救,只有贼可杀呢。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