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5:58
词汇“惕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和推测来进行分析。
假设“惕汗”是由“惕”和“汗”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词汇。其中,“惕”通常表示警惕、小心,而“汗”则指汗水。结合起来,“惕汗”可能指的是因为紧张、害怕或警惕而出的汗水。
由于“惕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的生理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语境或方言中。
由于“惕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方言或特定社群中的用语。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惕汗”可能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危险时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惕汗”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恐惧或不安的情感。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压力情境的回忆,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表达。
由于“惕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惕汗”来形容紧张的氛围: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心中惕汗,恐惧悄然。
“惕汗”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氛围,如心跳加速的声音、汗水滴落的声音,以及紧张时面部表情的变化。
由于“惕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尽管“惕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压力和恐惧时的共同生理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1.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2.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