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2 00:1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00:14:18
“亦声”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亦”和“声”。其中,“亦”表示“也”或“同样”的意思,而“声”则指“声音”或“声响”。因此,“亦声”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也有声音”或“同样的声音”。在实际使用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某种声音的存在或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亦声”可能用来营造一种氛围,强调声音的普遍性或重复性。例如,在描述一个热闹的市场时,可能会用到“亦声”来表达各种声音的交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音乐或声音效果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声学或音乐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声音现象。
“亦声”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可能就有使用,但其具体词源不太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声音往往与情感和氛围紧密相关。因此,“亦声”可能在描述特定场景或情感时被使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亦声”可能让人联想到和谐、重复或共鸣的情感。在听到重复的声音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平静或熟悉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亦声”这个词汇,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描述自然环境或音乐体验时,它可能会派上用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亦声”来创造一种节奏感或重复的美:
春风拂过,柳枝轻摇,
亦声细语,诉说着春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湖面,微风吹过,树叶发出轻轻的“亦声”。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段重复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also sound”或“repetitive sou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亦声”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太常用,但在文学和特定专业领域中,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声音的重复性和普遍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认识到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独特作用。
1.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腋-亦,人之臂亦也。 、 《广雅》-胳谓之腋。 、 《埤苍》-腋在肘后。
也;也是。
【引证】
《战国策·魏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组词】
亦许、 亦然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