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0:55
词汇“惕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字组成:“惕”和“兢”。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惕兢”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惕兢”意味着非常小心谨慎,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谨慎和警惕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处理重要事务或面对未知风险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在表达中强调某人的小心谨慎,可以使用“惕兢”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惕兢”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中,人们对于未知的警惕心理。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cautious”和“vigilant”的组合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惕兢”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一种极度小心谨慎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2.
【兢】
(象形。金文字形,象二人头顶重物形。头上戴着重物,故常戒惕小心。本义:小心谨慎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组词】
兢惕、 兢持、 兢兢切切、 兢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