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2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26:10
词汇“惕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书面化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因恐惧或担忧而产生的警觉状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惕慑”进行深入分析:
“惕慑”由两个字组成:“惕”表示警惕、小心,“慑”表示恐惧、害怕。结合起来,“惕慑”指的是因恐惧或担忧而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
“惕”和“慑”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惕”源自《说文解字》,“慑”源自《诗经》。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特定心理状态的词汇“惕慑”。
在**传统文化中,“惕慑”常与谨慎、小心等价值观相联系,强调在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警觉性。
“惕慑”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黑暗、未知和潜在的威胁。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惕慑”这个词,但在描述某些紧张或不安的情境时,我会想到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惕慑”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我惕慑地行走在寂静的小径上,
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恐惧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警惕地行走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悬疑的背景音乐来增强“惕慑”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pprehensive”或“cautious”,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惕慑”,因为“惕慑”更强调因恐惧而产生的警觉。
“惕慑”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它能够精确地描述因恐惧而产生的警觉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2.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