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4:11
披裘负薪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皮衣,背着柴火”。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隐士或高人隐居山林,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不慕荣华的生活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披裘负薪 常用来描绘隐士的形象,如《庄子》中的某些篇章。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隐居生活或简朴生活的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同义词:隐居山林、遁世隐居、避世隐居 反义词:荣华富贵、追名逐利、争权夺利
披裘负薪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隐士生活的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隐士被视为高洁之士,他们不慕荣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披裘负薪**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简朴生活和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山林间的清风明月,以及隐士的超然物外。它激发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欲望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少有人真正过着披裘负薪的生活,但这个成语仍然可以启发人们追求简朴和内心的宁静。例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心,可以看作是一种现代版的“披裘负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山林深处隐高士, 披裘负薪自逍遥。 清风明月伴孤影, 不羡荣华只羡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隐士穿着简朴的皮衣,背着柴火,行走在山林间。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琴曲,如《高山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隐士形象也有,如中世纪的隐修士或现代的生态主义者。他们追求简朴生活和精神自由,与披裘负薪 所表达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披裘负薪 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传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追求简朴和内心的宁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勿据梧而策杖,亦~。
春秋时期,吴王最小的儿子延陵季子姬札经常出使各国,见识广博,名气很大。他出使齐国时在路边发现一块金子,叫路边砍柴人去拣。没想砍柴人说我五月天还披着皮袄,背柴禾,像那种拣金子的人吗?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惭愧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
3.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
4.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