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3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38:47
词汇“披褐”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披”和“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披褐”进行深入分析。
“披褐”字面意思是指穿着粗糙的衣物,特别是指穿着用粗布或毛皮制成的衣服。在古代,褐是指一种粗糙的布料,通常由未精炼的麻或毛制成,因此“披褐”常用来形容穿着简朴或贫穷的人。
“披”字古已有之,意为覆盖或穿戴;“褐”字源于古代的一种粗布。随着时间的推移,“披褐”逐渐固定为一个词汇,用来形容简朴或贫穷的生活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披褐”常与隐士、贫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和对物质欲望的淡泊。
“披褐”给人以朴素、淡泊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注重精神追求的人。
在现代社会,“披褐”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简朴生活或物质与精神追求的话题时,可能会间接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披褐行于世,心怀玉与珠。”
想象一个穿着粗糙布衣的人在山林中行走,周围是自然的鸟鸣和风声,这样的场景可以与“披褐”联系起来。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agged clothing”或“shabby attire”,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衣物的破旧,而不是简朴。
“披褐”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是很有帮助的。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褐】
(形声。从衣,曷声。本义: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褐,编枲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