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3:53
“披蓑”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穿上蓑衣。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榈叶编织的雨衣,主要用于防雨。因此,“披蓑”的基本含义是穿上这种传统的防雨衣物。
在文学作品中,“披蓑”常用来描绘农村或渔村的景象,尤其是在雨天,营造出一种朴素、宁静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传统生活方式或特定场景时仍会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渔业历史研究中,可能会提及蓑衣的使用。
“披蓑”一词源于古代,蓑衣作为防雨工具的历史悠久。随着现代雨衣的出现,蓑衣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披蓑”这一表达仍保留在文学和传统描述中。
在**传统文化中,蓑衣象征着简朴和勤劳,常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农民或渔民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
“披蓑”给人以朴素、自然和宁静的联想。它让人想到田园诗般的景象,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生活中,“披蓑”可能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传统节日的表演中。例如,在一些乡村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人们可能会穿上蓑衣,重现传统生活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雨落无声,我披蓑独行,踏过青石板,寻觅那失落的诗篇。”
想象一幅画面:细雨蒙蒙,一位老者披蓑走在田间小路上,耳边是雨滴敲打蓑衣的沙沙声,这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防雨衣物也有存在,如日本的“蓑笠”,但其材质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披蓑”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防雨的功能性意义,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蓑】
(象形。从艸,衰声。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后起字。本义:雨具名。即蓑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蓑。-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 、 《诗·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 《仪礼·既夕礼》-橐车载蓑笠。 、 《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铠鑐。 、 《春》-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组词】
蓑笠、 蓑褐、 蓑翁
用草覆盖;掩。
【引证】
《公羊传》-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